在中国的西北,曾有“茶则一日无滞,茶则三日无痛”和“一日无食,非一日无茶”的说法。茯茶被以牛羊肉为主食的牧民称为“生命之饮”!因其特殊功效和统治者“以茶治边”的政策,又被称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早期叫“湖茶”;因在福田加工,故又称“夫差”;因原料送往泾阳建造,故又称“泾阳砖”。
据历史记载,茯茶(散茶)出现在北部的京京地区。砖茶的形成是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前后,距今643年。
古丝绸之路上承担运输任务的茶商主要是晋商和陕商。因为山西靠近中国北方,而陕西是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商人们把茶叶从东方运到西方,从南方运到北方,换来马匹、皮毛、药材等。中原所需。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陕西茶帮500多年的辉煌历史
明清时期,陕西商帮作为当时的十大商帮之一,曾经垄断了中国西部地区500年的贸易,也因为出口茯茶而奠定了中国第一商帮的地位。
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陕西会馆”或“山陕会馆”遗址,足以见证陕西商帮的兴盛。
工商会馆作为以省乡关系为纽带的商帮组织,是商帮的办公场所。陕西商人最早的异地会馆是北京的关中会馆和河南上蔡的山陕会馆,全国共有245个这样的会馆。由于建筑宏伟精美,残存的会馆遗址成为各地的文化景点,其中不少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伏砖茶与时俱进
自汉代以来,陕西关中地区的泾阳就是川茶、湖茶销往西北牧区和丝绸之路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北宋时期,泾阳出现了用普通散装茶发酵制成的茯茶。明清至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经京茶叶数量不断增加,茶叶西运问题凸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客流量,茶商们想方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减少茶叶体积,开始建造砖茶,由此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这一时期也是泾阳富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期。
755-79000年:“清朝雍正年间,景义为商贾汇聚之地”。泾阳有131家商家,其中86家经营茯砖茶,每家每年约300-500吨。
当时,泾阳茯砖茶除了销往西域各地外,还远销俄罗斯、西班牙、波斯等40多个国家。据吕坤《泾阳县志》记载:“泾阳县入关、运官茶到茶铺、分别检验、运西、验茶者有一万余人。”
1873年以前,茶商分为东阁和西阁。内阁东边是汉族,西边是**。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改票,意图支援湖南人民。泾阳加南阁(都是湖南人)。是泾阳茶商最繁荣的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