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有一种布施叫茶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有一种布施叫茶的知识,包括施茶水什么功德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一、阿掸族有什么风俗1、掸族自称为“Tai”,与中国的傣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印度的阿洪族是同一民族。由于佛教的影响,95%以上的掸族都信仰佛教,与缅族、孟族等佛教民族在文化上有惊人的相似,是佛教文化传承的主要民族之一。
2、掸族一日三餐都喜欢吃糯米饭,有不吃隔夜米的习惯。菜肴以酸、辣、涩为主,品种较少,喜欢吃鸡、鱼、猪肉、鱼虾酱、豆豉、腌菜等。芭蕉饭和竹筒饭是掸族的名吃。特别是竹筒饭,色香味俱全。竹筒饭的制作十分简单。做饭时先将一节竹筒洗净,开口。在竹筒内放上糯米、香茅草、猪肉、盐和水,再在开口处塞上草,外面用泥封上口。之后便可以放到火堆旁烧烤了。烤至竹筒外壁炸裂时即可将竹筒内的饭取出食用了。
3、掸族人吃饭时习惯于用手抓食。饭后不像缅族人那样喜欢喝凉水,而好喝清茶。他们喝茶时喜欢在茶中放少许盐,认为只有这样才够味。掸族风味的零食品种不多,较为有名的是“阔伯”红糯米糕。这种糕点是由熟糯米与炒芝麻捣碎后做成的。掸族人也有吸烟、吃槟榔的习俗。
4、掸族男子的服装有岗包、上衣、掸式长裤。岗包多为丝织品,一般在节会庆典时戴。掸族岗包的颜色有白色、粉色等。掸族人的包头方式与缅族人不同,他们直接将头巾末梢掖于包头巾内。为了不使岗包掉下,有些人还特意别上别针。平时,掸族人多用毛巾包头。掸式上衣分为衬衣和外衣。衬衣多为白色,立领、长袖。外衣为细布无领对襟,纽扣为冷色调布扣,有5粒。掸式长裤裤管肥大,多为黑色。
5、掸族女子服装与缅族相同。上身着大襟长袖短衫,下身着纱笼。掸族妇女常将长发盘于头顶,饰以梳子、鲜花。但也有不**女特别是农村妇女喜欢扎头巾。出门时掸族人常头戴篾质尖顶斗笠,背挎包,脚穿拖鞋。掸族人崇尚纹身。掸族社会有把男子纹身与否看作是其勇敢;与否的标志的习惯。掸族男子从11-12岁起开始纹身。掸族的纹身方式完全与缅族相同,都是以**刻画肌肤,再涂以紫黑色植物染料。先前掸族男子从膝到胸纹满了各种图案,如老虎、狮子、大象、花草等等。
6、掸旗民居为干栏式建筑,多用竹子建成,也有用木料建的。每户人家一般都有一幢竹楼。竹楼建在院子中央,周围种有果树和蔬菜,院子常用竹篱笆围起。掸式竹楼大约占地1O米见方,分3排21根木柱,楼板用竹子或木料铺成。房屋为人字型屋顶,墙壁也常用竹篾粗席隔成。掸族竹楼与缅族竹楼大体相同,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掸式竹楼上层靠近楼梯处为走廊、阳台。阳台上放有水缸、凉水罐,是全家洗漱的地方。楼梯一般开在楼下屋内(楼下无墙,仅用支撑房子的立柱)。楼上以中间排的柱子为界,外为堂屋。堂屋是全家饮食起居的中心,设有一米见方的火塘。内为卧室,是全家休息的场所。
7、掸族民居的卧室为长方形,一家数代同居一室。掸族人不睡床铺,在楼板上铺上席子后就可入睡。睡觉时按长幼顺序由里而外,老人和粮食在卧室的最里边,年轻人则靠门睡。家人睡觉时要分席睡,席与席之间仅隔有蚊帐。客人来访不能穿鞋上楼,不得碰靠房间的中柱,不得进入卧室,不许跨越火塘。若要借宿,客人只能睡在堂屋。掸族村寨一般只有30-40户人家。寨子中都有佛塔、寺庙,每家的堂屋里都放有佛龛。掸族人建好房子后常会选择吉日搬家,举行迁居仪式。搬家的当晚,主人要请亲朋好友来读法讲经,以食物待客。次日早晨要请僧用斋,受戒,念消灾经,布施。
8、掸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每个家庭一般只有父母子女两代。每个家庭都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家庭内部父亲或母亲均可以作为户主负责全家的生计、安排家务。掸族家庭长幼有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固定的座序。妇女在家庭中与男子有平等的权利。但掸族家庭偶尔也有重男思想。儿女成家后儿子仍可跟父母住在一起,女儿则要嫁出去。家里子女多时儿子也可以与父母分家另过,或者在父母家院子里再另盖一竹楼。家中若无儿子,可以招上门女婿。父母去世时长子要担负起父亲的责任,长女耍担负起母亲的责任,抚育年幼的弟妹成人。每个家族都习惯于在寨子的范围内居住。
9、掸族传统文化节日基本上都与佛教相关。
10、最隆重的节日是浴佛节,也称“泼水节”,各地掸族都会在泼水节期间举办一定规模的庆祝活动。浴佛节第一天,掸族善男信女们都要清晨沐浴更衣,要到寺庙中拜佛听经,在寺院中搭起彩棚,将佛像请到彩棚中洗浴,所有人都抢着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并向佛寺中的和尚布施,以求平安健康。浴佛节第二天,掸族人开始相互泼水祝福,互相用清水泼洒,洗净一年的污秽。如果是给长辈泼水,要先行合手礼,再恭恭敬敬地往长辈的手上泼水,小伙子可以把清净祝福水洒向喜欢的小姑娘。浴佛节期间,掸族村寨到处都会唱起祝福的歌曲,响起阵阵象脚鼓声。
二、一壶茶的句子1、爷爷泡了一壶茶,他最爱喝的茶就是茉莉花茶。
2、我给爸爸泡了一壶茶,爸爸喝了茶,味道非常香。
3、冬天的时候,我泡了一壶茶,喝起茶来心里暖暖的。
三、土族有什麽节日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春节。春节是土族最盛大的节日。节前十多天就开始各种准备,村村户户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饭,唱家曲,给将要出嫁的姑娘举行“戴天头”仪式,各家各户行接神礼,同时还要敬奉灶神和门神。大年初一,全家大小跪拜神佛,祈求一年平安。然后给远方亲友拜年,进行娱乐活动。正月十五年节结束。观经会。亦称“观经**”,土族语称“蓝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间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届时,人们身着洁衣,到寺院磕长头,点酥油灯,滚忙茶(施舍茶),布施,供饭,转斯古拉(转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观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会上还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晒佛节。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佑宁寺的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由大经堂檐前直挂到铺有地毯的经堂台阶上。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献上供品。喇嘛从早到晚诵经不停。附近的群众纷纷争相赶到庙中观拜。正月十五。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过节。白天男女青年到威远镇看社火,晚上,在自家门前点燃十五堆火,全家大小都要从每个火堆上跳过三次,认为这样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健康长寿。擂台戏。亦称擂台会。青海互助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在县府所地在威远镇举行。宋代威远镇名为“牧马营”。节日这天,人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会场。特别是许多著名的花儿歌手,远道跋涉而来,试与当地歌手比高低。人们各自选伴结伙,分成若干赛场,每组七至十人左右,在广场上摆开阵势对唱。当比赛进入**时,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然后组成新的小组,继续比赛对唱。直到暮霭降临,人们才陆续离去,对歌优胜者被誉为“花儿王”,当众披红挂彩。除唱花儿外,节日的主要活动还有物资交流、唱戏、赛马、摔跤、武术表演等。鸡蛋会。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青苗会。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择日举行。源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节日早晨人们先到广福寺点灯焚香,顶礼膜拜,请出龙神轿杆、**神箭,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队伍排成单行,有的击鼓鸣金,有的吹海螺牛角,随行的众人手持柳条,直到大东岭休息,野餐,漫花儿,随后登山踏青,巡视田禾,并借用神的名义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不许砍树践踏青苗。此节,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活动。花儿会。土族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有: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于五峰山举行。五峰山座落在互助县西垣,因山峰形状与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五峰山翠峰青峦,雾披云裹,泉水潺潺,风景优美。每逢节日,山上山下,锣鼓喧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或观赏浏览,或赛歌比舞,台上纵情高歌唱花儿,台下集体对歌,此起彼伏。花儿会还是城乡物资交流的盛会。此外,尚有农历五月初五日互助县东沟大庄花儿会;六月十一日的丹麻滩花儿会;六月十三日土观村花儿会等。
有一种布施叫茶和施茶水什么功德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